首届全国中学生高校科学营广东分营近日闭营,期间来自广东、广西两省的两百多名中学生不仅参观了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还听取了多位著名科学家的讲座。虽然开讲的都是名教授,但小营员们并非都买账,个别教授的讲座就遭遇冷场,小营员们甚至酣然入睡。
什么样的讲座才能吸引中学生?不妨先来看看“热门”讲座都讲了些什么。
何镜堂教授:讲自己的成长故事
学员评价:何院士的果断、对梦想的坚持让人钦佩,我学会了在面临“关口”的时候该如何去选择
“青少年要立大志,要从细微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的道理,从老师到家长都会给孩子讲,可究竟该去做,不少学生还懵懵懂懂。此时,需要像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教授这样的过来人指点。何院士现在已经是建筑界响当当的人物,而在45岁之前,他都还只是默默无闻的普通职员。
何镜堂讲的正是有关自己的事业历程。上世纪60年代,他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但很快“文革”到来,学校停课,后来调去武汉工作,又遭遇了工厂关停,接下来辗转去了北京,做一份默默无闻的工作,但他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建筑梦,一有机会就参加一些设计竞赛。1983年,何镜堂45岁,遇到一个回广州的机会,他毅然放弃了在北京的一切,追逐自己的梦想回到了广州。回广州不到一个月他就一举赢得了深圳科学馆的投标,此后他的建筑事业便一发不可收拾。为了建筑梦,他放弃了移民海外的机会,年过七旬仍工作在设计一线。何镜堂说,自己要追回此前的几十年时间。
马林教授: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员评价:贴近生活。那个薯条的例子令我印象最深,很开阔视野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马林教授给小营员们带来的是《化学、生命与生活》,讲座中的很多事例都来源于生活,不少中学生专注地记起了笔记。
马教授说,化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化学家设计和合成的数千万个化合物,美化了现代生活。如药物治疗疾病,挽救人类生命,未来可能实现预防衰老及疾病、延长寿命以及器官再生与移植。
但另一方面,人类接触化学物,又很容易受到伤害。他提到,手洗衣服不能用洗衣粉,洗衣粉是为洗衣机准备的,人们可以使用洗衣液等不需要过多搓洗的洗涤品。因为洗涤剂含有毒副作用,其表面活性剂可以深入人体,粘在皮肤上的洗涤剂大约有0.5%渗入血液。另外,薯类炸后会产生大量的丙烯酰胺,这种物质可致癌,因此,在快餐店不要买炸煳的薯条。
陈六平教授:环保,用数据说话
学员评价:很实在,没有空话。如果陈教授和马教授结合一下就更完美了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陈六平教授的讲座题目是《地球与污染——全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他罗列的一组数据,让小营员们颇为震撼:到2003年为止,地球资源被过度消耗25%,如果依照美国人消耗资源的程度,需要5个地球才能负担。下一代一定比我们好?“按人类这样消耗地球资源的速度,这句话应该打上大大的问号,”陈教授这样说道。
广州每个月新增车数目大得惊人。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车吗?对此,陈六平表示质疑,他举例说明:德国流行骑车上下班,仅柏林每天50万人骑车上班;在巴黎,地铁、公交和出租车站形成良好的衔接和配合。“我觉得是中国人喜欢折腾、攀比,好搞面子文化”,他建议每个人要以身作则,多骑车或者坐公交车。此外,他认为消费与环保有密切关系,倡导人们树立“节约、减排、绿色消费、科学消费与环保”理念,实行绿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