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郭超副教授
5月14日,高松校长在春季工作会议上围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做了高屋建瓴的大会报告,而其中的主线之一,就是激发教师、学生、院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中大师生更加专注学术,追求卓越。基于这一总体目标,高松校长继而对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提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要求。而身为一线教师,我认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博雅教育给予学生的除了跨学科的知识和视野,还有学习能力——即如何自主学习、思考并实践。
今年,我前往广州校区南校园讲授了2022级“新文科实验班”的大类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了符合“大文科”通识教育中突出中文系专业教育的“博雅”要求,我们重新设计了文本、文献、史论结合的课程框架,前半程由我梳理现代文学“三十年”之间的文学思潮和时代特征,后半程由我的搭档陈洁副教授结合重要作家、作品加以阐发。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从讲授课到讨论课,都采取了开放式、启迪式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讨论课的命题,设计了四个来自课程又不局限于课程的开放性问题,没有唯一标准答案,鼓励同学自主阅读、独立探究,也就是校长所强调的博雅教育能够给予学生最珍贵的财富——自主学习。
随着教学的推进,我也陆续收到了一些同学的咨询或反馈——前半程我总计收到了100余封邮件其中的问题或许能够为博雅教育背景之下的中文系教育教学提供经验或参照。有同学在邮件中提到,“读论文占大头”,对原始文献“只有来自论文中引用的碎片化阅读”。元典的阅读一直是中文系强调的,其实,中文系(珠海)的传统活动恰好为此提供了便利。如“向学学子”,由术业专攻的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元典的阅读(之前曾组织《老子》《红楼梦》《源氏物语》等等)。今后,若能够各专业通力协作,有规划、有体系地以课外活动带动元典阅读,再结合“全程导师”的辅导制度,我们便能够将博雅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有效地配合起来,促进博雅教育、引导自主学习,并且使中文系(珠海)为博雅教育的整体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文稿终审: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