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助理教授吉云飞
大学最重要的是好老师和好学生。如何吸引和造就一批最优秀的老师和学生始终是建设一流高校的核心。时代呼唤着更加整全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笔者认为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仅是理工科,人文学科的院系也存在专业划分过细或过早地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本科生的通识教育的现象。无论对于教师的成长,还是学生的培养,打破专业壁垒都已是刻不容缓。我校春季工作会议提出的学部制改革和学科交叉融合,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的部署。
大学不是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要做更加基础性也因此有未来价值的事。这一点虽然已是共识,但在研究和教学层面怎样去落实还在探索中。学部制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以笔者在北大十年的求学经历中的亲身感受而言,要突破学科壁垒,增加人文学部内各院系之间的交流互动,真正在跨学科的意义上展开研究和教学工作,就需要建立可以作为直接抓手的半实体性平台。
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本就是难分彼此,在我校,特别是对于珠海校区的新建文科院系而言,不同院系中相近研究领域之间的关系甚至比同院系的不同方向更能相互呼应,也应该有所互动。当此情况,笔者认为,在尽快开放学部内跨专业的课程选择并互认学分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由学部和院系共同建设立足于本科生教育并兼及学术研究合作的跨学科平台。
此类跨学科平台由不同院系的拥有相近研究领域的教师组成,如研究时段同为中国现当代的各院系教师可以共同组成“中国现代的文化与思想”平台。建议平台在各院系中挑选一定数量的对本方向有兴趣的低年级本科生,在立足原属院系和原有专业的基础上,为他们专门设计跨学科的培养方案,并畅通跨院系升学深造的渠道。这一跨专业的课程安排在打破学科壁垒的同时还会更具专业性,而兼具专业性的本科通识教育正是此类平台的最大着力点。通识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性,反而是更加迫切地需要真正有高度专业性的总体设计。如单纯大规模开放跨院系选修课程,虽然可以极大地扩充学生的课程选择范围,但若缺少精心设计的课程安排,其实也可能会导致既削弱了培养的专业性又未必能带来很好的通识教育的效果。
此类跨学科平台也会兼有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作用,能为处于不同院系但相同平台的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便利条件。学术研究平台各院系其实都有,以中文系(珠海)为例,重点建设华文文学及文化研究、中西文论与文化研究和古典学术研究等三个平台,但各平台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仍面临挑战。若在人文学部的层面重点建设一批跨学科大平台,则可以在促进本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同时,加强学术研究的学科交叉,并为学部提供具体的工作抓手。当然,此类平台建设的难点仍有不少,特别是能否拥有足以整合各院系相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至关重要。因此,平台的构建不能也无法求全,但不妨成熟一个建立一个。
文稿终审: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