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2022春季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培育新型中文人才

稿件来源: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作者:贾智 编辑: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06-28 阅读量:

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系主任助理贾智副教授

高松校长在2022年春季工作会议的大会报告中讲到,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的人”,传承文明,贡献于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高松校长阐述了十六字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并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交叉融合为重点,以院系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扎实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高松校长的报告高屋建瓴、内涵深刻、面向未来,为我校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一直以来,珠海中文系(珠海)始终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中文新型人才作为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氛围。下面,拟结合本次春季工作会议主题和精神,在总结、介绍中文系(珠海)以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围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培育新型中文人才”谈一下对本系未来发展的一些想法。

一、加速拓展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优化学科布局。自建系以来,中文系(珠海)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加强对“华文文学及文化研究”“中西文论与文化研究”“古典学术研究”三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的投入,在业界享有良好口碑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加大与“大文科”院系之间的融合与合作,围绕新文化、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把“中文+X”作为新文科建设的关键抓手,促进中文与历史、哲学、艺术、外语、政治、社会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其次,建议牢牢把握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新文科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与物理与天文、海洋科学、计算机等理工类学院开展广泛合作,鼓励广大教师放眼“星辰”“大海”,使用先进的人工智能软件和大数据管理平台,在海洋文学、数字人文、智能社会等方面取得突破。另外,建议通过不断拓展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积极探索有利于新兴交叉学科深度融合发展的合作模式,鼓励广大教师勇于挑战最前沿的学术问题,力争在前沿学术领域成为领跑者、在交叉学科领域成为开拓者。同时,应该持续加大对冷门学科和基础学科的稳定支持,培育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甘心“坐冷板凳”的“大先生”。

二、不断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中文系(珠海)一直将高水平引进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系主任亲自挂帅,骨干教师躬身同行,全力落实学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今后,可以考虑在人才引进和聘任工作中重点关注与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学科背景相契合,具有国际经验的专任教师。同时,加强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队伍建设,确保为开展前沿学科交叉提供多学科的理论视角和实证支撑。另外,文科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难度大等特点,特别是青年教师提升学术能力和水平需要较长时间。建议学校尝试考虑实施学术评价制度改革,建立起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特点的科学评价机制,强化以学术性和创新性为核心的评价标准。

三、摸索构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修订培养方案,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摸索培养模式,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可以考虑对中文专业课程进行统筹布局、合理规划,并尝试开设“文学史与中国史”“语言学与人类学”“文献学与植物学”等课程,探讨编写文科类新兴交叉学科教材的可行性。二是推进与兄弟院系之间的合作,打通“大文科”内部的专业壁垒。积极鼓励学生选修“大文科”兄弟院系开设的“史学概论”“哲学导论”“逻辑学导论”“艺术学概论”等大类内平台课。积极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聚焦世界学术前沿,为学生开办“名家讲坛”“前沿讲坛”“文珠大讲堂”“粤派学者讲坛”“新文科与中华经典海外传播系列讲座”等活动,并准备组织师生举办“‘大本科・大视野’经典文本读书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视野拓展到历史、哲学、艺术、外语、政治、社会等领域,打造学生经典阅读与思想交流平台,培育“人心向学”的学习氛围。三是引导学生从事科研类、研究类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擦亮学生“自主创新”品牌,并以此为依托建议重点建设学术型学生社团,组织学术型历史现场调查活动,举办各类文学类、语言类学生赛事,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多发展可能与锻炼空间,鼓励学生升学深造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我们将落实学校2022年春季工作会议精神,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深化教学改革,打造一支专业过硬、质量拔尖、结构合理、特点突出的教研团队,为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国际化、现代化、个性化的新时代中文人才而不断努力。

文稿终审: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郑哲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