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志文副教授
今年5月14日,我校春季工作会议在珠海校区举办,会议聚焦“人才培养”主题,高松校长作题为“以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 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大会报告。在演讲中,高校长指出,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出拥有强大“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能够引领未来的人。为实现上述目标,他阐述了十六字人才培养理念,即“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他要求,一方面,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追求卓越教学;另一方面,要稳步推进学部制改革,健全学术治理体系,激发院系活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本文结合国际关系学科的特点,简要谈一谈学院的工作思路。
国际关系学科(包括区域和国别研究)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从学科基础来看,国际关系学与历史学有着紧密的关系,国际关系史是国际关系学的底层基础,为国际关系理论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案例;国际关系学有着浓重的经济学色彩,国际关系两大经典理论体系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有关国家理性的假设高度类似于微观经济学里的理性人假设,而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建构中频繁使用的诸如偏好、交易成本、路径依赖、制度分析以及博弈论等则彰显了经济学对国际关系学的深远影响;上世纪60年代以经济相互依存为特征的欧洲崛起,更是直接催生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堪称国际政治学和国际经济学交叉融合的完美结合。
再就是国际关系学与社会学的关联。国际关系学的第三大理论体系建构主义,是社会学理论在国际关系学直接运用的体现,产生的变革性影响就是国际关系学的社会学转向。而认知心理学被引入到国际政治和外交决策分析之中则直接推动了外交学和外交决策研究的快速发展。此外,数理模型和统计学方法在国际关系量化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使国际关系学科的科学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大国技术竞争日益强化,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国际安全的联结越来越紧密,由此衍生出的数字时代的国际安全正在成为新兴研究领域。还有就是气候变化、疫情大流行等相关议题的国际关系扩展。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但都充分表明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就是多元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典范。
基于国际关系学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和中山大学作为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综合优势,立足以育人育才为中心,以学科交叉融合为重点,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工作思路,以扎实推进我校国际关系学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第一、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完善国际关系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我们拟立足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20级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原有课程设置,在社会科学大类学科板块资源配置下,配齐配强基础课程师资力量和课程门数,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方法、有难度”的课程设置特征和教学要求;面向大类开设选修课、面向全校开放辅修类课程,尊重学生的专业自愿选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追求卓越教学。
第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着力加强国际关系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供需匹配。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就是要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以及着力解决问题。这既是哲学方法,又是工作思路。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来自于科研人员的合作需求。科研合作需求的产生则源于解决科学问题的需要。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解决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多学科科研力量的协同攻关。所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找准国际关系学科交叉融合的合作对象和学科分布,是推动我校国际关系学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工作的起点和方向。
第三、坚持以项目为纽带,以团队为支撑,以研讨为常态,完善交叉学科发展机制,着力激活国际关系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力。
中山大学是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实力强大,国际关系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需求和供给均长期存在。基于此,建议在学校层面设立旨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研究项目,以解决重大科研问题为导向,鼓励跨学科组织团队进行申报和攻关,项目的申报答辩、中期检查和结项答辩均在学校指定的学术交流平台开展,激发师生参与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力,以扎实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总之,百年变局正在加速复杂演进,国际关系学科的重要性空前凸显,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必将为国际关系学科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绽放出新的思想火花。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学术科研氛围,鼓励学科多元交叉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培养具有强大“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能够引领未来的卓越人才。
文稿终审:国际关系学院 刘泽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