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靳祥鹏(右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9月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本次春季工作会议上,高松校长以开阔的眼界、宏大的格局构筑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清晰路径,奏出了响应人才强国战略的中大强音。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的人”,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学校以“近者悦、远者来”为目标,筑巢引凤,聚才引智,打造人才蓄水池,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体现了前瞻性的中大智慧。如何发挥独特优势,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引才育才的环境、营造爱才敬才的氛围,笔者认为,应当以强文化、筑平台、兴事业为三大手段,从厚植土壤、打造阶梯、展望远景构筑引才路径,强化人才引进战略的辐射力度。
一、以文化底蕴为土壤,营造斗志昂扬的氛围
发扬爱国奋进的地域文化,积蓄砥砺前行的动力。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冲锋在前,敢为人先,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创造了全国领先的成就。中山大学扎根南粤热土,深受爱国精神与奋斗精神的熏陶。诞生于烽火岁月,光荣的革命传统让她无惧风浪;强大的斗争精神助她迎难而上;浓厚的红色底蕴为她筑牢信仰。
培育锐意进取的发展文化,激发改革创造的潜能。中山大学与时俱进,勇立时代潮头,在机遇与挑战中实现一次次飞跃。“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数高校第五,国自然集中立项期立项数连续五年全国排名第二,国社科年度项目与教育部社科一般项目(不含专项)立项数连续五年排高校前二,发展势头迅猛。充满活力的竞争文化鼓励人才在追求卓越中突破自我;团结友爱的合作文化鼓励“传帮带”,以团队力量赋予青年人才腾飞羽翼;踏实奋进的实干文化鼓励人才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凝练守正创新的制度文化,保障人才发展的通道。中山大学筑牢制度基石,规范引才,用心育才。按照“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注重质量、追求卓越”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完善教师分类发展体系,优化人才评价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加大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做好人才发展的长期统筹规划。
二、以广阔平台为阶梯,拓宽向上攀升的空间
擘画综合学科蓝图,纵横搭建四梁八柱。中山大学拓展文科、倍增医科、提升理科、大力发展工科、新增农科和艺术学科,“文理医工农艺”学科新版图徐徐铺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谋划学科布局和建设,广州校区主攻基础学科主流学科方向,珠海校区聚焦深海、深空、深地和深蓝,深圳校区推进新工科、医科院系和附属医院建设。各校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支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珠海校区、深圳校区办学空间大幅扩展,为完善各校区学科体系提供物理空间支撑。
打造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发挥多学科引擎效应。中山大学迎技术革命之浪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建设。现有3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2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为学科融合创新提供了充足的载体。同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学术成果的应用转化,为人才提供创新实践的天地。
加快推进学部制改革,完善学术治理体系。中山大学稳步构建“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统筹相同和相近学科的发展。以学部制改革激发院系主导地位,促进跨院系研究合作,推动不同学科的人才合力产出高水平学术融合成果。
三、以宏伟事业为远景,创造无限可能的未来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是时代的全新命题。广东省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容阔步向改革开放新高地迈进。粤港澳大湾区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构建合作平台,深化协调机制,汇聚创新资源,成为广东发展的强劲引擎。中山大学布局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多校区办学优势逐渐显现,享有得天独厚的战略支持和资源集聚,地缘优势突出。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的未来。“十四五”期间,学校将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呼吸共命运,与广东省深化改革开放同心同行,与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同频共振。以综合全面的学科布局、纵横风云的科研平台、举国瞩目的国之重器,谋划井喷式爆发,成为一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乘政策东风,集湾区资源,谋创新变革,“南天一柱”蓄势待发,必将创造引才育才、爱才敬才的优良环境。全力以赴、坚定不移推进“近者悦、远者来”战略,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稳步建设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