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2022春季会】对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一些思考

稿件来源:博雅学院 作者:程方毅 编辑: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05-27 阅读量:

博雅学院院长助理程方毅副教授


2022年5月14日至15日,学校在珠海校区召开了春季工作会议。高松校长在会上做了题为“以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 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大会报告,报告的第一个主题便是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高校长在报告中强调通识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不同属性的课程的相加,而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乘。高校长同时还强调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是割裂和对立的,具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清晰表达、沟通合作、价值判断等能力的专业课程也可以成为优秀的通识教育课程。高校长对于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强调,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新定位与新目标。

对于通识教育的探索,中山大学的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说是起步比较早的。2009年,中山大学成立博雅学院,探索本科教育体制改革。博雅学院总结凝练的“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创新实践”获得了2017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山大学博雅模式:以经典为中心的通专结合之路”获得了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5年,中山大学作为发起单位与北大、清华、复旦共同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但是,博雅学院本科教育改革的探索大都集中在人文社科领域,尚未跟科学教育相结合,跟专业教育的相融合亦较为有限。同时,近些年来,中山大学的本科教育又有了许多新的变化,比如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的形成、深圳校区的招生与启用、本科新生在南校园进行集中培养等。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中山大学的通识教育、如何促进中山大学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几乎是一个全新的命题。结合最近几年在中大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本人对如何促进中山大学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有如下一些思考。

首先,通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许多举措应该是联动的。教师承担了过重的科研任务,便自然无法将更多精力放在课程讲授上。学生的专业课程负担太重,便自然无法花更多时间在通识课程上。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自主性和活力,才能迸发出思想力、行动力和创造力,教师亦然。具体做法上,首先可以降低学生总学分要求,同时降低学生专业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例。这样首先可以减少学生修读课程的整体数量,精修一些专业课程、高阶课程、通识课程;其次通过提升通识课程学分比例,能够让老师和学生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能够主动投入更多时间到通识课程上;最后,降低学分要求还能够相应地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并把教师的部分精力从专业教育课程中释放出来,投入到通识课程中。

其次,好的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优秀的通识教育课程。学校可以通过课程双编码机制开放部分具有一定通识教育属性的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选修课作为通识课程,让学生能够自主选修。这不但能够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融合,还能够有效地解决珠海校区、深圳校区通识课程不足,以及专业选修课选课人数不足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本科新生大类培养中,大类课程的建设可以成为提升通识教育质量,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重要平台。

最后,与专业课程一样,通识课程同样需要统筹规划、共同建设与制度配套。对于专业课程,各院系都有相应的教研室,以保障专业课程的系统性与高质量。但是学校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目前缺乏统筹规划和共同建设,需要搭建通识教育交流讨论平台与相应的制度配套。通识课程是否需要有共同的教育理念、课程是否需要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形式、如何开展小班讨论、如何使用助教、是否强调大量阅读、是否需要建设通识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又应该如何建设,这些在接下来的通专融合的培养体系建设中都需要学校的规划和统筹。目前,中大的通识课程要有一套更高的标准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通识教育课程老师之间同样需要有相互切磋琢磨,相互借鉴的机会与平台,以提升通识教育的质量。通识课程的建设还需要制度上相配套。开课时段也可以相对灵活,学生可按自己时间选课。这些都有利于提升学生修读通识课程的积极性。

面对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一代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通专融合的高等教育可为学生在变化多端的社会生活中提供不变的东西,让他们获取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动能力,从而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未来的挑战。

文稿终审:博雅学院 龙波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