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系助理教授艾姝
通识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融合?长期以来,大学教育者尤为关注这一问题,实现的方式也属多样。在中山大学2022年春季工作会议上,高松校长再次谈及其重要性。作为一名教授文物与博物馆学以及艺术史相关课程的大学教师,我在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博物馆中的艺术史》的教学中,初步摸索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积累了一点经验与教训,在此总结并分享,向各位前辈与同行讨教。
课程《博物馆中的艺术史》基于对社会发展、国家战略与学术研究的综合判断而设计,即科技快速发展致使“图像爆炸”的时代来临,国家政策大力推进以实物与图像为展示主体的博物馆发展,艺术史甚至整个人文领域都回应着“图像转向”的趋势。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大学所培养的人才需要有读图与用图的能力,会充分读取图像信息的人就获得了更强的学习与表达能力,以及更好的生存与竞争能力。基于这一判断,这门课程确定了以专业教育融汇通识教育的目标:其一,专业教育层面,让学生直观、形象、系统地了解艺术史知识,在比较中加深对中国艺术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这一点和“课程思政”所要求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倡,有所契合。其二,通识教育层面,学生可以掌握利用博物馆资源的方法,并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在娱情中舒缓精神,以应对现代社会的高速工作与生活,提升个体生存质量。对博物馆的使用是现代人必备的技能,已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参观展览,而应全方位地利用其进行主动学习;个体身心健康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具有潜在而深远的意义,则娱情的目标就颇为重要。
本课程提供的专业知识具备了结构性与体系性:首先,以中国艺术史为主体,介绍中国艺术对外国的影响,参照影响中国艺术发展的外国艺术,讨论从墓葬美术到装置艺术的古今各类媒介形态的作品,让学生可以概览视觉艺术的宏观版图。其次,从合适的展览陈列与恰当的展品(或藏品)切入,介绍具体艺术门类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以点带面地形成知识体系脉络。例如:讲授书法史的一堂课,我选择了2020年举办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的网上展厅,以其中的展品清代陈奕禧《临苏轼书寒食帖卷》为切口,比较临作与苏轼的原作,从书法的三要素细致分析作品,随即补充笔法、结体和章法的专业知识,以及书法书写与赏读观念的时代变迁;同时,结合苏轼楷书碑文的拓片,比较临写书迹与石刻拓片等复制方式对书法发展的影响。从感性的图像观察,到学理性的分析与思考,此过程让学生能够获得既形象又专业的艺术史知识,理解经典作品的价值。
另一方面,课程的通识教育被融汇在具体的案例分析当中。在《黄州寒食帖》的分析过程中,我会提到苏轼人生的跌宕起伏,描绘宋代的历史背景,指出他在黄州贬谪时期的文学与书法创作高峰,最后点明他作为近千年来文人典范的原因正是勇于面对人生的挫折,并以乐观的态度体悟生命,用艺术创作抒发自我。从文学和艺术的历史,到精神层面的追求与人生的豁达,跨领域的知识与生活的态度结合,“提升个体的生存质量”的目标透过榜样的力量成为可能。此外,在讲授界画中建筑的一堂课中,我还特别介绍了中国传统的编木结构,涉及建筑的历史与力学的基础原理,有文理知识的交融。
显然,恰当案例的选取是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方法之一,这是本人从《博物馆中的艺术史》的教学中获得的实践经验。在众多的艺术媒介中,“建筑”本身就是融合了艺术与科技的领域,涉及空间结构的墓葬美术也如此;而艺术中的技术,特别是完成作品时所选择的材料和工具以及工艺流程等,与艺术品本身一起构成了人类艺术与技术双重发展的叙事脉络。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思考力与行动力的同等重要性,也能意识到艺术与技术从来无法割裂。当然,在这门课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也得益于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如今的博物馆线上展览与文物数字资源有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内容作为支撑,我才有条件将传统上停留于书面和幻灯片的艺术史“立体地”带入课堂,这即便在10年以前也是难以实现的奢望。高清的图片使得学生能够看到大量的图像细节,展览的具体空间位置也便于他们更有效地记忆知识;数字问卷技术还帮助学生在课程的尾声,利用手机快捷地完成问答,以巩固重要知识点。
学为一端,用为一端。学以致用方可让知识真正汇入学生的知识储备,艺术史与图像相关的专业知识的日常实用性也能够得到检验。本课堂的讲授试图让学生获得读图能力和审美素养,而作业与教师的及时反馈则可以调动学生练习运用图像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这项能力。比如:期中的小组汇报中,同学们的ppt制作就能体现审美取向与水准,我也会在内容点评的基础上,指出ppt制作与报告的图片使用的问题。这对于他们未来在其他课堂作汇报,或者在面试、工作汇报等场合的表现有所裨益。
当然,这门课的教学也遇到了问题。由于数字化技术于近10年才在博物馆的展览和藏品数据共享等方面深化发展并广泛运用,所以本课程可以利用的网上展览都集中在比较晚进的时间,此为局限之一。另一个问题是,最初开课的一学期里,有学生的期中作业因为选题的偏差而影响了最终成绩与教学效果。毕竟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艺术史的研究对象、方法与关注问题都比较陌生,无从判断选题是否得宜。因而,目前的解决方法是提前汇总作业选题,经老师确认选题方向符合要求后,再由学生完成作业。是否还有其他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请方家指教。
文稿终审:历史学系 柯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