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系助理教授李智
古往今来,大学教育的发展都因应着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大学开始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社会促进大学进一步发展。如何通过大学教育,培养适应社会、贡献国家的人才,促进教学与科研更深层次的融合,是新时代大学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山大学2022年春季工作会议以“人才培养”为主题,高松校长在会上阐释了“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十六字人才培养理念,并强调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本文拟从“通专结合”与“学科融合”等方面,结合笔者自身所学专业,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推动专业知识充实通识教育,利用通识视野拓展专业思维,加强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互鉴与融合
一般而言,大学教育可被大致划分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在经历国内外多年的学习、教学和科研后,笔者认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可以相互融合,并最终达到彼此促进的目标。在国外高水平大学中,许多世界级专家都任教于各自学科的通识课程。他们将所在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授给尽可能多的学生,这样的通识课程也深受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欢迎。笔者回国任教后,也开始尝试将主流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通识课程中。虽然科研中的许多新成果较为复杂,绝大多数听课学生也并没有前期的知识积累,但通过课程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技术,学生们大多都能认真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很多此前并未听说过的新知识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在通识课程中讲授学界最前沿的成果,授课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亲自投入到科研第一线。只有这样,通识课程中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加生动真实,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在听闻教师科研的点滴细节中,培养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识课程中的学生大多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因此其关注领域和思考角度也各不相同。通过与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可以丰富并拓展授课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某些专业思维与定式,从而进一步促进未来自身科研和课程教学等方面的发展与提高。
在授课教师与不同专业学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科间的互鉴与融合,也是新时代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大学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并实现价值观的引领。在实际教学科研中,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优化已有专业结构、设计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建立协调统筹相近学科的学部制等举措,有助于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才。
二、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引入世界视角,在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中发出中国声音
在“通专结合”与“学科融合”的实践中,笔者所从事的文明起源研究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在日常教学中,文明起源的相关问题是各年级各专业学生都较为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探究人类文明几千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促进学生树立健康而全面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只有坚持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联合攻关,才能进一步回答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人类文明虽然在世界各地先后诞生,但各文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进行着各种程度的交流与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不断推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进入新阶段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应该践行“通专结合”与“学科融合”,更应该建立起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与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之间的对话,向世界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并利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做出独特的贡献。中山大学2022年春季工作会议中所传递出的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建立学部制以促进学科交叉等会议精神,对文明起源研究有着巨大的促进和帮助作用。笔者期待在新时期新政策的指引下,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引入世界视角,在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中发出中国声音。
文稿终审:历史学系 柯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