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2022春季会】探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中大特色的新医科建设发展之路

稿件来源:附属第七医院 作者:何裕隆 编辑: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08-16 阅读量:

附属第七医院院长何裕隆教授

在5月14日大学春季工作会议上,高松校长作了题为“以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报告,他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学部制改革等3个方面以开阔的视野、严密的逻辑、翔实的案例为我们辩证地阐述了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规划部署,十分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一、通专结合,培养卓越医师

学校在深圳布局医科教育和附属医院,是为了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探索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中大特色的新医科建设发展之路。听完校长的报告,我感到新医科的建设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卓越医师”的目的谋篇布局,做好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

高校长的报告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关键词是人才培养。校长在强调通识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辩证地分析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对我们医科的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有启发。医学教育的专业性特色明显,有较成熟的模式。但通识教育围绕什么做?怎么做?需要我们思考。

我想首先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医科生以临床问题为学习导向、临床思维为底层逻辑的终身学习能力。正如校长引用朱棣文教授对STEM在通识教育方面的作用时的观点,医学学科自身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就是在培养上述能力。这些课程既是必须的专业教育,也是良好的通识教育。因此,三基三严三早等优良传统我们必须坚持,并辩证地认识其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其次,医学学科的综合性(几乎涉及所有自然科学门类)、学科对象的人文性(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决定了医科的发展必然要主动与有关学科交叉融合。

我们目前在深圳的医科教育中探索的双导师制、双班主任制、临床走进课堂和基础走进临床、医学人文的系列教学和研究工作等等,都暗合了高校长阐述的理念。我们将加快新医科教育探索的步伐,加大医工、医理、医文的交叉融合的力度,加强通识教育在“卓越医师”塑造中的作用,力争早日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中大特色的新医科建设、发展之路。

二、资源整合,发挥医科优势

中山大学医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西医高等教育之一。历史积淀深厚、专业特色鲜明、在国内外都享有广泛的影响力。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今的中山大学的体量庞大、实力雄厚、人才济济,但从全球学科发展视野看,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从国内大学间竞争角度看,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传统优势转化成新的竞争优势。10家附属医院既站在医学应用的前沿、也站在科学探索和人才培养的前沿。如果能够有机凝聚、形成合力,必将对我们的医学人才培养起到巨大作用。

首先,我们要有必要聚合10家医院的资源和力量。医学部的成立对此十分有利。其次,我们要加强医院和学院的一体化发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在每一个教师的个体上让基础和临床结合得更加紧密,乃至融会贯通,是培养出高水平医学人才的重要思路。因此我们在深圳探索了“基础老师走进临床,临床医生走上讲台”的师资培养模式。最后,要完善医科学科的设置,现在医学学科的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强,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开设放射、麻醉、康复、检验、全科医学专业以促进医学学科的建设。

三、积极推进学部制改革

对于学部制的改革,我认为是必要且重要的。医学教育相较于其他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医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关联、人的整体性与疾病治疗的专业化密不可分。因此,如何让学院与医院密切、科学、良性互动显得必要且重要。医学部的建立可以在这方面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氛围

此外,我们也应该积极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氛围。“近者悦,远者来”说到底就是要让外面的人愿意来,让来了的人不想走。就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来说,我们是深圳市第一家去编化公立医院,人事编制的缺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人才引进的困扰,但也使我们具有了更加自主的政策优势。

我们打破旧的编制管理,利用年薪制、特聘教授制等更灵活的待遇吸引人才;充分发挥新建医院“一张白纸好画图”的后发优势,为人才提供更可规划的干事创业空间;我们通过与医学院共建联合实验室、引入院士和诺奖获得者等顶尖学者、启动3200床位的二期工程建设等,为个人成长提供宽广的空间;关爱每一位职工,为他们解决住房、子女教育、交通出行等各方面后顾之忧,使职工满意度不断提高。

文稿终审:附属第七医院 陈起坤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