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翻译学院英语系郭聪副教授
高松校长在2023年春季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题为“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全面提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报告。他回顾了中山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成绩,并探讨了培养未来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思路和举措。高松校长的报告目标明确、立意深远、谋划清晰,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和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发展目标和工作路径。陈春声书记在会议总结报告中强调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四点要求。近两年,学校春季、秋季工作会议连续三次聚焦“人才培养”,本次会议聚焦于“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全面提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资助培养质量”,体现了校领导对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对学校发展的深刻思考。
本次春季工作会议重点关注研究生教育,提出全面提高研究生自主培养质量,造就引领未来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是全国首批(共15所)培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单位之一,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高端翻译人才”的任务。学院一直在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探索。
学院2019年开设国际医疗语言服务系列课程,以跨学科交叉融合为路径,以产教融合为重要举措,以教学方法创新为突破口,探索出医译协同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跨学科知识与问题解决能力且恪守伦理的医疗语言服务人才。为我国医疗卫生领域输送紧缺的国际化特需型人才。
针对这一培养目标,学院着力解决三大具体难题:第一,传统的翻译教育已经难以适应交叉领域知识生产的新模式。需建设交叉领域的课程、师资、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第二,专业学位学生成长路径不清晰,职业指向不明确。造成课程内容、实习实践、毕业论文、职业选择之间不一致,学用不符。第三,产、教、研、用脱节,未能形成合力。致使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对接不良,科研、教学没能“互哺”,未能精准服务社会。
在课程建设上,采用贴近国际医疗情境的方式解决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问题,科学回应社会需求,并进行前瞻性培养规划。借助学校外语学科与医科优势,通过医译协同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创新、产教研用成果转化等具体措施探索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共建《国际医疗概论》、《专业实习》等课程,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建《医学翻译》课程。2023年,《国际医疗概论》获批校级专业学位“案例库”、“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医学翻译》获批校级“学科交叉课程”。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着力解决交叉领域师资亟缺和专长错位问题,聘请了从事翻译与医疗跨学科研究的专任教师和领域权威专家、国际医疗双语医护专家、资深医疗译员、医学人文专家从事教学,克服了知识结构、教育背景、研究传统等差异,成功凝聚不同领域专家对人才培养的共识。通过专任教师作为专家与学生的关键连接枢纽,建构起跨学科知识体系。初步建立了“专业+行业”双导师制,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拓展就业机会。
为解决课程内容、实习实践、毕业论文、职业选择之间学用不符的问题,学院在招宣阶段和开学伊始,为学生铺展成长路径,清晰规划特色方向任务主线,择优塑造典型毕业生个案,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将社会需求设计嵌入到学生学习、实习、实践的全过程,以学期为单位帮助学生完成关键选择,并注入资源。
在实践创新方面,与附属第一医院就医学教育国际化、国际交流、顶级期刊落地中国达成合作。与附属第五医院就学科建设、教学、科研、语言服务提升达成合作,共建“国际医疗语言服务实习基地”,比照医学生规培制度设计实习,建成全国首家设立在语言类院系的“模拟诊间”。
为真正落实跨学科交叉融合,比照医学生规培制度,翻译硕士二年级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围绕国际医疗情境到国际患者数量靠前的医院科室轮转,实习主要分三个步:见习(观摩、轮岗)、实习(指导下作业)、实践(独立作业)。学生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置身国际医疗现场,以习得医疗思维,培养职业道德及临床应变能力。为了让非医学生顺利进入医疗现场,配备1对1带教导师,以及科室专责医生进行指导。课题组对规培内容做“适跨学科化”调试,注重与一年级课程内容配合,学以致用。学生实习期间在医学知识学习、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工作态度上的进步效果显著,得到带教导师和专责医生们的认可。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符合人才培养的根本规律和社会发展进步趋势。专业型硕士更直接面向就业,在培养过程中更需围绕立德树人核心。国际医疗语言服务系列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入第一、第二课堂。将生命教育、疫情防控、人文关怀、伦理议题分别设置在相应主题的教学内容和期末模拟演练中。疫情期间组织学生通过志愿语言服务助力疫情防控,荣获广东省“优秀战疫志愿服务典型团队”。
国际医疗语言服务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为翻译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跨学科发展的平台,也希望能够为其他专业学位方向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在今后的工作中,国际翻译学院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自主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跨学科知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人才。
文稿终审:国际翻译学院 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