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第一医院教育处副处长肖莉华
在今年学校的春季工作会议上,高校长指出:“我们要放眼国际大局、扎根中国大地,明确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理解研究生教育与人才资源和创新创造的关系。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是重大科研成果产出的主要途径,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确,博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环节,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结合此次春季工作会议精神,我认为医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能够跟踪学科学术前沿,对所研究领域有创造性的新成果或见解,具备深入探索科学问题与学术创新精神的医学领军人才。高质量的医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不仅有利于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且有利于拉动整个医疗体系的教育质量。因此,以培养学科守护者为目标的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尤其值得高校附属医院关注。
一、围绕博士研究生的核心科研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及合作式学习方式
改革现有的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结合博士生岗位胜任力,并围绕临床研究生的科研核心能力,开设临床研究方法、临床思维、医学科学研究等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同时针对博士生个性化的指导,创新一些符合学科特点的合作学习方式,如学术沙龙、论文写作小组等,全面提升博士生学习中的责任感、主动性、目标性。学科团队可创新性开展学术沙龙的形式(跨年级),以阅读小组为单位定期召集大家讨论近期学科代表性学术期刊中的前沿论文和科学问题,建议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且每周都有不同的研究生向小组展示和分享他所选的论文。组建论文写作小组(同一年级),尤其是在博士学习的毕业阶段,可自行组成论文写作小组,为毕业生彼此学习和交流提供机会。也可同一领域组成或跨学科组成,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博士生创新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也可促进合作项目的产生。
二、夯实创新能力培养,改革一对一的师徒制导师指导模式
师徒制一对一的指导是目前我国博士生教育的标志性教学法。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很多重要的教学和学习是在一对一的师徒制教育模式中发生。师徒制一对一的指导也有着责任清晰管理高效的特点。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博士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中有研究生表明自己非常幸运有良好师生关系并顺利毕业,我想对于博士生来说,获得高质量的指导与建议绝不能是靠运气的事情。因此,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思考一对一师徒制模式是否满足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否达到学科对于培养学术研究者的要求。我想我们解决的方法不是放弃师徒制模式,而是由一对一模式转化为多对一模式(由原来的一个导师指导一名博士生转变为多名导师指导一名博士生),这种模式在人文社科学科比较常见。现需在自然科学学科,尤其是在未来为培养新医科所需的创新人才,学科需加大力度推进多对一的导师指导制,这种模式可加强师生联系和寻找合作的可能,也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有研究表明学科的交叉融合更有利于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促进师生“肩并肩学习”式导学关系,创建与维护学术共同体
研究生教育需要实施个性化教学,导师们要了解所指导的每一名博士生,给予适合的指导方式。师生间应充分沟通,特别是关于彼此期望与要求,应从新生入学就开始详细沟通并明确,建立“肩并肩学习”式导学关系,培养尊重、信任和互惠的师徒制博士生导学关系,师生之间成为维护彼此的学术共同体。学习的初期部分博士生会相对被动地获取知识、并以能否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来作为学习的目标,导师通过“肩并肩学习”式导学关系促使博士研究生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主动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计划自身的独立研究,并以开放的心态与他人合作,师生之间形成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多元化的、灵活性的,且促进知识、思想和青年学者养成的学术共同体。
正如高松校长在大会报告中所提到的,全面提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需要研究生勤于学习,敢于创造,导师要善于指导,乐于指导,管理部门要加强服务与监督。因此要求我们附属医院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工作,应进一步促进博士生提升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且具有坚持己见的勇气。导师有责任将自己研究中探究和论证的工作方法,引入导师与博士生的学习工作中,并且要拷问博士生是否达到了教育目标,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些目标。导师和博士生是真正的合作伙伴,博士研究生要成为临床医学学科的守护者,也要成为与临床专家并肩作战的一线战士,还要成为与导师协同发展的学术共同体。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对博士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培养创新能力、发展知识,还应关注到人的培养。最后,希望我们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反复的实践,全面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使培养学科守护者成为博士研究生教育者的共识。
文稿终审:附属第一医院 骆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