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广州4月29日电(通讯员周晋安)4月8日至9日,中山大学2023年春季工作会议在珠海校区召开。本次大会主题聚焦“研究生培养”, 高松校长作了题为“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全面提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大会报告,陈春声书记提出了关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要求。
附属第三医院分会场师生员工收看大会直播
会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和各教研室认真学习春季工作会议精神。4月10日,吴京洪书记在党委会带领党政班子成员专题学习领会了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措施。4月18日,党委副书记、院长戎利民在全院中层干部会上专题传达春季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有关重点工作任务。两次会议要求全院职工要深刻认识春季工作会议对研究生培养及医院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加强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切实做到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抓好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春季工作会议精神在医院师生员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任杰(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尤其是作为中山大学的附属医院,我们承担着医学类研究生培养的重任,深感责任重大。医院将进一步完善实施“导师成长计划”,让师德高尚、业务扎实的临床医务工作者成长为合格导师,让他们帮助更多的青年学生树立“大志向”,厚植“大情怀”,肩负起属于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做创造“大未来”的时代新人。
彭晖(大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内科教研室和大内科将坚持以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工作目标,更加注重学生身心健康,让学生意志坚定地在临床、科研中完善知识体系,拓展眼界和思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定期开展科研宣讲会、生活座谈会,结合科研系统培训,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良好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内科复合型人才。
邓美海(大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紧跟学校和医院人才培养步伐。要以临床问题为驱动,科学分类、高效引导研究生开展创新性、前瞻性研究。重点关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注重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扎实培养有担当、有才能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做不懈努力。
许成芳(妇产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妇产科教研室将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原则,培养厚基础、强实践,具有完善知识结构、广阔交叉学科视野的卓越医学人才;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促进师生交流,正确引导,言传身教,互相激励;建立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强化新技术,新思路,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人才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陈壮桂(儿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儿科教研室将牢牢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坚持以临床、以疾病为导向,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为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培养合格医生,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医学科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炯(精神(心理)科主任、硕士生导师):
对医学生来讲,构建多元交叉的课程体系,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尤其重要。我们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其心理素质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
林炳亮(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感染科及感染科教研室将充分利用科室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不断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着力培养引领未来的复合型、高层次感染性疾病防控和救治创新人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断提高学生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黎尚荣(教学部主任、临床技能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临床医学的院校教育与毕业后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是目前国家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而研究生培养中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是培养高层次、卓越医师的根本途径。我们应以“让专业学位更专业,让研究生更具创新力”为依据,优化培养目标,创新“临床问题导向”的教育方法及手段,强化临床实践训练,在医科研究生培养阶段达成“卓越医师”培养目标。
刘先治(2019级内科学(消化系病)专业、直博生):
作为医学研究生和医疗工作者,应该始终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肩负起救死扶伤的使命,同时应谨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积极投身医学探索研究,努力成为新时代创新型医学人才。
陈书睿(临床医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硕士生):
大会报告让我再次意识到,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在扎实临床技能的同时,还应该着重训练创新思维。正如中大校训的内涵所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时刻保持思考,时刻不忘志向,这样才能成长为一名“医教研”兼优的合格医生。
文稿终审:附属第三医院 吴京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