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周繁文副教授
中山大学2023年秋季工作会议围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主题,结合理论和国家政策,从近年学校的科研工作成果和面临的挑战出发,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规划。作为中山大学最早开设的基础学科之一,考古学科当响应学校的使命愿景,紧扣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专项的建设要求,奋进前行。
考古学是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对认识历史、阐释当代社会的基础、塑成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探源中华文明、传承文化遗产、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学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8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为响应学校的工作部署,考古学科将结合以往优势,为中山大学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一是深耕于学科传统的考古人类学领域,加强基本理论建设,提炼标识性概念,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中山大学考古专业设置有国内唯一的考古人类学,通过加强与人类学的合作,在建构物质文化遗存的阐释模式与理论方面,应能作出独特的学术贡献。
二是依托于“考古中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阐释中国特色的文明形成模式。本专业对华南地区的文明起源与进程、秦汉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考古学观察等重大问题素有积累,近年又主持或参与了新疆吐鲁番西旁景教寺庙遗址、内蒙古沙梁子古城遗址、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等多项“考古中国”项目,参与发掘的“贵州大松山墓群”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持续开展本科田野实习的英德岩山寨遗址考古发掘亦被列为“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重要攻关项目之一。未来将继续立足华南,放眼全国,整合学科力量,致力于揭示岭南为主的边缘地带如何融汇入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过程,深化阐释中国不同于其他文明体的发展模式。
三是发挥中外文化交流、外国考古学等分支领域的优势,加强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研究,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以西域和南海为纽带,本专业多年来深耕于中外文化交流考古。同时,自2012年起便培育了国内最完整的外国考古学科人才队伍,设置有欧洲古典考古、东南亚考古、中亚考古、美洲考古等研究方向和本科课程,师生相继参与意大利、越南、伊朗、以色列、英国等多国的考古发掘。以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为代表的发掘成果入选《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成果集(2013-2023)》。未来将继续发挥相关优势,深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方面的科研,开展中外合作与交流,为考古学能在国际学术界奠定中国学派的位置贡献力量。
四是发挥科技考古、海洋考古等分支学科的优势,打造学科交叉发展的“新文科”型态。由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过去,学科自形成以来,便具有学科交叉的自觉性,已经形成一套多学科合作的成熟模式,正适应于“新文科”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的需求。2023年10月26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的通知,提出要围绕文物保护利用重大需求,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考古学科将针对国家需求,加强部署相关领域的科技考古及文物保护人才的引育,利用本学科的传统优势,继续强化在田野发掘中以测年技术、稳定同位素测定、孢粉分析、生物考古、土壤微形态分析等为主的多学科合作模式,在研究中也注重与历史学、古文字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门类的交叉融合。同时,利用本学科在水下考古方面的基础积累,积极寻求与相关海洋学科群的合作,发展海洋考古。
五是探索活化利用文物资源的途径,将优秀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文化资产。本专业近年来致力于与粤港澳大湾区所在地的文管部门合作制定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政策,致力于华侨文物、古村落的保护与研究,并与广东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签订合作协议,致力于发掘、展示、传播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在深度发掘并阐释特定文物资源的历史、文化、审美和科学等价值的基础上,在深度理解社会需求的前提条件下,积极探索活化文物资源、文旅融合等方案,使文物资源成为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文物资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引擎,也为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深厚而长久的心灵滋养,为文明交流互鉴积蓄动能。
文稿终审: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陈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