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把握发展机遇,推进医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稿件来源:附属第七医院 作者:潘逸航 编辑: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12-20 阅读量:

中山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附属第七医院副院长潘逸航

今年秋季工作会议主题是科研创新,高松校长在主题报告中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服务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尤其是助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既是我们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也为我们自身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对于深圳校区的附属第七医院和医学院而言,应当抢抓深圳市建设生物医学原始创新策源地、国际一流医学高校发源地、高端医疗服务机构集聚地、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汇集地的机遇,与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布局进行对接,共同打造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应用研究、产业转化等为一体的医疗科技创新高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我们应当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重点优势领域,借助光明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服务平台,夯实前沿医学研究基础。深圳市前瞻性在光明科学城部署被喻为“科技灯塔”的同步辐射光源设施,对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科技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起到了决定性支撑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深圳同步辐射光源发展用于大健康的医疗科技。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落户光明科学城,这是国家科技部和深圳共同布局的重大创新基础设施,我们可以利用超算平台开展靶点探寻、新药筛选、先导物及试验优化、药理毒理等研究工作,也可以进行疫苗研发、病毒溯源、疫情预测与推演等工作,还可以利用超算平台大力发展模拟医疗、模拟集群和模拟制药等模拟产业集群。

我们应当以临床为导向,大力提升临床研究水平。临床研究处于医学科研创新链条的中心枢纽位置,是承接基础研究、转化技术成果、评价创新产品、制定指南规范的核心环节。长期以来,临床研究是国内医学研究的一块短板,临床实践缺少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众多、临床需求大,临床医学研究水平近年来显示了强劲潜力,但与许多发达国家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将通过加大临床研究开展力度,进一步发展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 解决临床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提高临床诊治水平;通过扩大临床研究开展范围,建立区域临床研究协同网络,立足深圳都市圈, 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争取成为国家临床研究及诊疗高地;推广和转化临床研究成果,一方面通过制定基于循证医学的诊疗指南规范来提高诊疗水平,一方面开展临床转化医学研究,实现细胞治疗、药物、医疗器械等的临床转化。

我们将布局医学转化平台,促进医学研究成果产业化。医生群体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临床基础,但是对于成果转化的路径和所需要的知识没有系统性概念,无论是对于高校、企业和资本等伙伴的特点和后期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成果转化体系认识不足。我们希望通过布局医学转化平台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将现实临床需求与市场化产品相结合,组建校、院、所紧密合作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广泛参与的创新联合体。未来将开展大型转化医学研究,组织临床专家、基础研究专家、产业界人士遴选长期困扰临床的重大问题,随着基础研究的发展目前有了解决方案,但是临床应用尚有距离,通过集中资源进行技术攻关和临床开发,有望快速推动临床落地;研究包含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试剂研制、设备研发、试剂盒开发、药物开发、临床试验、临床推广应用等多个关键环节,囊括该临床问题的所有关键步骤,研究从临床问题出发,最终要解决临床问题,形成从“临床”到“实验室”再到“临床”闭环,产出一批医疗产品、技术、服务等。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其中提及“联动深圳光明科学城”。光明科学城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都被国家赋予重要使命,都承载着国家战略和资源优势,是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上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将共同作为深圳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这两个重要载体都有聚焦生命健康和医学领域,积极抢抓这一历史机遇,对于拓展我们的医学研究工作空间,促进医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充分利用港澳“超级联系人”作用,以开放的姿态和高质量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来更好地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文稿终审:附属第七医院 陈起坤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