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

稿件来源:中山眼科中心 作者:王延东 编辑: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12-27 阅读量: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药学部主任王延东

高松校长在中山大学2023年秋季工作会议上作了主题报告,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明确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中大未来工作的重点。

作为一名中大新药研发与转化领域的学者,让我感到自豪的是,高校长的报告中提及我们团队研发的两个1类新药。一个是全球首个逆转白内障新药羊毛甾醇衍生物滴眼液,已获得20多个国家发明专利,并获批1类新药临床批件,以13.8亿元转化,同时II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结果,填补了迄今尚无有效治疗白内障药物的空白。另一个是国内首个治疗青光眼ROCK 蛋白激酶抑制剂衍生物,已获批1类新药临床批件,获得2个国家发明专利,以2.75亿元转化,并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填补了现有青光眼药物的不足。

虽然在新药成果转化上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增效,让更多高质量的成果转化落地粤港澳大湾区,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第一,注重原创性研究,提高专利质量。高校长曾说过以前我们主要是跟跑,未来高质量发展,更需要有创造性,引领未来新的产业,创造新的赛道。那么,我们应该立足国家需求,做更多有价值、源头创新的研究,让成果值得转。同时,我们要具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但是,往往学校科研人员迫于晋升、考核等压力,提前就把研究成果发表,导致成果得不到知识产权保护。另外,大部分研究者重点关注专利的“量”,忽略专利的“质”。学校应加强对科研人员在专利申请、挖掘布局、侵权分析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专业培训。

第二,构建多维度转化模式,推动成果更快实现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单纯的买卖,需要科研人员持续参与,包括成果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一系列活动。我们要结合自身特点,根据成果类型、技术成熟度和产品应用领域等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成果转化模式,成果才能有效转化。

第三,做好创新型人才培养,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创新人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人才交流、人才培训等,都会实现技术的转移,而且人才在交往中还会引发不同知识的碰撞、交叉互动,进而引发技术创新,促进新的科技成果的产生,助力更多高质量成果转化落地。

文稿终审:中山眼科中心 夏丹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