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林浩添
11月18日至19日,中山大学2023年秋季工作会议在深圳校区召开。我有幸代表医学部及中山眼科中心进行工作报告,汇报了中山眼科中心立足服务国家战略与中大学科和学部优势,近年来在多学科和跨学部交叉、医教研产融合、拔尖人才自主培养领域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创新理念与未来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山眼科中心从2006年获批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为首批完成重组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中国眼科国家队的引领者,是推动眼科发展、孕育重大原始创新、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支撑。
以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一流科研平台为坚实基座,中山眼科中心的基础研究是实验室的传统优势,拉紧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和临床转化三大方向的共同纽带,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大项目,在眼干细胞、生物信息和眼神经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等国际顶尖杂志上。中山眼科中心一以贯之地面向国家需求发展一流学科,并连续10年在中国眼科科技影响力排名第一。
中山眼科中心坚持以培养眼科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作为中国眼科的人才培养摇篮,培养了全国最多的眼科学研究生,眼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已超2900名。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青春力量,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多位中山眼科中心优秀校友代表,始终以中山眼科中心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校训、持续创新。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发挥中大学科优势
眼健康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都提到,要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眼健康工作。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增长及老年化的加速,患年龄相关性眼病的人数逐年递增,新时代人民眼健康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才能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中山大学学科具备多学部优势,为学科综合交叉融合营造了良好的条件。立足服务国家战略,中山眼科中心依托大学平台,以眼为窗口,以项目为抓手,联合多家附属医院和院系,带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眼睛是唯一可活体观察血管和神经的器官,眼部图像和信息较易获取。以眼为窗,可窥全身,有力推动了眼与全身疾病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精准诊疗。
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引领科研高质量发展
中山眼科中心依托天河二号超算平台,眼病人工智能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组建了眼病大数据及全生命周期AI诊疗研究和应用框架,“致盲眼病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体系的创研和应用”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一等奖。联合中山大学精准医学科学中心,创建了高效的第三代基因测序计算技术等人类遗传学研究新方法,构建了包括单细胞测序数据人工智能分析方法等创新工具,及小鼠胚胎-成体组织基因翻译蓝图等新图谱。基于中山大学交叉创新平台,联合航空航天学院和精准医学科学中心,驼工医疗、遥感 、智能图像分析、卫星高分二号协同合作,发现近视发生规律和群体预防新手段,提出近视群体防控新模式。
与中山一院和中山三院合作,创建以眼为窗,观心肝肾脑等全身疾病智能化诊疗技术,实现智能诊疗精准化、无创化、便捷化。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被柳叶刀数字健康评论为“引导不同学科合作创新,开创了新时代医疗技术”。与中山一院妇产科、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中山医学院遗传学与生物医学信息学系携手,创建对全身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和管理的新模式。
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结合,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新药和产品,包括治疗白内障滴眼液、治疗青光眼滴眼液和折叠式人工玻璃体,受国家药监局高度评价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典范”。医工交叉成果转化成新型诊疗设备,研发包括眼科多模态成像系统等新一代高性能眼科光学设备,5G智能眼科巡诊车——"移动的眼科医院”也逐步覆盖至全国各级医院及一带一路国家。“教-研-产”融合助力高水平人才培养和新医科发展,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共同开发眼科智能手术模拟实验室、显微手术控制系统。协同管理学院,推进“人工智能+管理学”赋能智慧医院管理建设,开创眼病智慧医疗新模式。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主动融入大湾区发展
本次秋季工作会议精神指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尤其是助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既是中大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也是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机遇。
中山眼科中心立足大湾区,制定布局洲际眼科协同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医疗中心,从而引领带动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基础研究和医工融合,助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高水平科创平台,集聚国际一流创新资源,为眼科医学高质量发展持续领跑。融入中大布局,搭建专门的生医工药联动转化平台,树立医学创新链和产业链全链条闭环机制,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更加有条件开展引领性的大眼科工作。
依托“医-教-研-防-管-产”六大布局,中山眼科中心已具备创建国家眼科医学中心的实力,突破从0到1的瓶颈,实现加0倍增的成长,能代表国家水平与全球一流眼科单位进行诊疗科创竞争。中山眼科中心围绕高质量发展“123”总体部署,结合秋季工作会议的精神,提出了七大自我要求:
一是主动对接、融入国家政策,响应国家倡议和号召,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自觉践行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二是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流平台的优势,加强人才培养能力,有效支撑科研创新,服务全国、全世界眼科发展。
三是统筹推进中心院区均衡布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凝心聚力突破管理瓶颈难题。
四是加强管理文化建设,组织中层干部培训,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和锻炼平台,促进中心行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是健全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晋升机制和培养体系,优化评价指标和方式等,不断探索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和创造能力,助力中心事业发展。
六是服务大局,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开展“有组织科研”,重点聚力眼科医学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做出显示度高的一流成果。
七是争创国内和国际领先的眼科医学中心,更好地服务人民眼健康。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中山眼科中心秉承“善良、求真、创新”的理念,“医-教-研-防-管-产”齐头并进,未来将更主动地融入中大发展和大湾区战略布局,打造引领面向健康新需求工作的强劲引擎,凝心聚力带动多学科创新发展,为推动科技自主自强写下生动注脚。
文稿终审:中山眼科中心 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