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 【光明日报】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政治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肖滨:

    “十三五”规划在制度建设方面,指向清晰明确。指向市场经济,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激发市场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指向公正公平,比如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让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概括来说,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均衡分...

  • 【南方日报】中大拟在珠海筹建“南海国家实验室”

    中山大学将围绕珠海市产业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战略布局,在珠海校区建设若干国家级重大科学研究平台。“南海国家实验室”、“天琴计划”、“万吨级海洋科考船”,这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今后都将落户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16日举行的珠海市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上,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萍透露,中山大学将以建设涵盖海洋科...

  • 【南方日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

    今年是“营改增”试点收官之年,这意味着,政府税收收入将会减少,但是15日,广州105个市属部门“晒”预算账本,记者看到,不少职能部门的预算支出有所增长。今年随着“营改增”全面铺开,以及降成本等措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广州政府面临着“减少收入,增加支出”的压力。一级财力来说压力增加。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 【广东卫视 广东新闻联播】广东高校师生热议总书记讲话:牢记职责使命 积极探索创新...

  • 【中国青年报】中山大学团队建成世界最大“蚊子工厂”

    中山大学奚志勇团队首创的控制蚊虫媒介技术经过初期试验显示,沃尔巴克氏菌可抑制蚊子体内的寨卡病毒。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寨卡病毒等由伊蚊传播。伊蚊是传播重要虫媒传染病的媒介。奚志勇介绍,该团队利用显微胚胎注射技术,在果蝇、伊蚊和库蚊体内提取沃尔巴克氏体,并成功将其导入到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体内,使其...

  • 【经济日报】中山大学力推“天琴计划”——

    自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引力波以来,中国本土引力波探测工程——中山大学“天琴计划”备受关注。“未来引力波的探测,中国应该有一席之地,要有本土引力波探测平台和天文台。我们计划用15至20年发射卫星上天。”近日,在中山大学举行的推进实施“天琴计划”研讨会上,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如是说。 对于引力波的探测,全球现有...

  • 【珠海特区报】中午也可以看医生了

    中大五院从中午12时到下午2时30分开设午间门诊,收费、取药和常规检查如常,市民可以通过网上、微信和电话预约挂号,也可以现场挂号。此外,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也在傍晚6时30分到晚上8时30分开设了不同病种的“夜间门诊”。市人民医院则在急诊内设内科、外科、儿科,都依据不同时节患者门诊量增设专科门诊。 “有了午...

  • 【中国科学报】高精度室内定位技术首次用于超高层建筑

    日前,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工学院青年教师唐承佩博士发明的两项无线传感网专利技术已成功应用到广州第一高楼“东塔”的智能建造信息化管理项目中。目前,该项目顺利完成并通过第三方权威测评机构的验证测试,无线自路由深度达16级、定位精度优于1.5米,定位延时0.5秒,跟踪延时约1个步长,显示出环境自适应性强、定...

  • 【珠江卫视】雌蚊和带“菌”雄蚊交配后绝育 五到十年内投用

  • 【南方日报】中山大学校长罗俊、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做客人民网,畅谈广东创新驱动经验与成效

    2015年,广东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技术自给率达到71%,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7%;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8.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增加值的比重达60.4%;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不断的提高…… 启动...

  • 【中国新闻网】中山大学团队研究新型灭蚊技术可防控寨卡病毒

    广州中山大学奚志勇团队首创的显微胚胎注射沃尔巴克氏菌控制蚊媒的技术将可有效防控寨卡病毒。 14日,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主办,中山大学承办的“促进南亚与东南亚国家在结合昆虫不育技术与传统控制方法监控登革热病毒媒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基础设施共享”国家顾问会议在该校举行,奚志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诸多证据和一些...

  • 【南方日报】中大眼科团队首次实现人体有生理功能实体组织器官再生,成果在《自然》刊登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领衔的国际化团队,发现眼球的晶状体上存在内源性的干细胞,并利用这种干细胞在原位再生出透明的晶状体,首次实现了人体有生理功能的实体组织器官再生,并用于临床治疗先天性白内障。这一重大成果3月9日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 发现眼球晶状体边缘存在内源性干细胞 传统的白内障...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