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龙教授团队论文刊发于Cell:发现人类抗体重排机制起源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高技术发展计划(863)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的资助下,生命科学学院徐安龙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了六亿年前RAG转座子的“分子活化石”,为“人类抗体重排机制的转座子起源假说”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该研究成果形成论文Discovery of an active RAG transposon illuminates the origins of V(D)J recombination发表在国际生物类著名期刊Cell上。徐安龙教授为论文唯一通讯作者,黄盛丰教授、陶鑫博士、元少春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
1979年,美籍日裔科学家Susumu Tonegawa(利根川进)团队在发现了人类抗体V(D)J重排机制,并创造性地提出了重排机制的转座子起源假说,1987年他因“抗体重排机制”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奖。他提出的“人类抗体重排机制的转座子起源假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者去探求重排机制及其起源。过去四十多年,尽管围绕重排机制,特别是核心酶--抗体重排激活酶(RAG1/RAG2)的功能与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