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历史学系在本科教学阶段开展实践教学,要求全系大二、大三的学生开展为期一至两周的田野调查活动,其中包括课堂讲授田野实践的理论与方法,编写田野读本,组织学生走进田野,搜集、阅读史料,学生独立按文本形成时间重新排比史料,分组讨论与集中讨论等内容。这一实践方式的展开,源自“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兴起。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校历史系陈春声、刘志伟教授与当时香港中文大学的陈其南教授、牛津大学科大卫教授、耶鲁大学肖凤霞教授、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一起,开始走向田野开展历史研究,形成了后来被学术界称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风格。走向田野的“历史人类学”对历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国内影响巨大。2008年前后,历史学系将其引入到本科教学,对人才培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收获了丰硕成果。作为历史学系实践教学工作最早的参与者与推动人之一,历史学系副主任黄国信教授向我们详细梳理了历史学系实践教学工作的情况。
记:记者
黄:黄国信教授
记:黄教授,能否介绍一下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历史学科的学科发展有何重要的影响或意义?
黄:不了解的人会认为历史学科等人文学科只需在书斋中做学问,可是现在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如果不去实地考察,很多知识我们根本无法理解。近几年,越往乡村走此类体会就越为深刻。乡民的某些生活常识对于刚从书斋里走出来的学者来说有时会是石破天惊的学术新发现。
举个例子,我们去考察过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此书院因“白鹿洞”而命名,但是该地并无山洞,于是当地的景点管理人员就在书院后山上人工开凿了一“山洞”,并在里面养了两只白鹿,现在白鹿已经不在了,但是山洞依然在。我们考察过后觉得啼笑皆非,因为以前考察过南方地区很多乡村,知道此“洞”非“岩洞”,而是指一种四面环山的小盆地的地形。所以我们发现,即使阅读了很多历史书籍,如果没有在乡村实地考察过,也会发生认知错误等问题。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必须走到乡村中去,走到田野里去,在这里“田野”一词包括了农村和城市。通过实地考察,一方面可以搜集到正史、图书馆藏书里没有的材料。乡村往往保留了很多民间材料,比如当时做生意的账本,当时为立法设的碑,家谱以及一些记录民间信仰仪式步骤的“底本”。另外一方面,走到历史现场收集历史材料更有助于理解文献。比如,以前的中国北方有一条从甘肃到内蒙的边界线,当地人经常跟外界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虽说我们在图书馆的书中也能看到关于此事的文字记载,但真正到那里去考察,才能了解当时当地的人对那个过程有何想法。了解当地人切身的体会更有利于理解文献。把正史和民间收集的材料结合起来,就会对其有更深的理解,而且往往以前的错误理解可以得到纠正。所以田野调查是一个重新理解历史的过程,是历史学学科本位的要求。
记:从您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确实对历史学科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这样的过程又会对人才培养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黄:我校历史学系是国内最早开展历史人类学本科实践教学活动的院系。既然田野调查如此重要,大学生也需要实践,如果学生在中大这样的学校,不能接受这样的训练,那么对他们来说将会是很大的损失。所以从2008年开始,历史学系在本科阶段实施实践教学,这个风气是由陈春声教授、刘志伟教授开创的。当时恰好是我分管本科教学工作,教务处(现教务部)也在大力推广实践教学,于是我们抓住了这个机会,从2008年开始组织本科学生大规模地去做田野调查。
这样的田野调查能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历史现场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道路交通等自然环境,接触并理解当地人群的思维方式和历史记忆,寻找并阅读当地人的历史文献材料,比较迅速地理解当地的历史,从而帮助学生更快地学会阅读历史材料,并真正读懂历史材料。之前研读历史基本上还是看文献,但需要年龄与社会阅历的增长,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历史材料。历史上的事表面上看冠冕堂皇,实际上可能是勾心斗角。通过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更快地进入某一社会场景中去理解历史。比如之前进入过一个范围小、人也比较少的乡村调查,书上记载着让村民集中筹钱买一块地是为了增加收入,为村民做公益事业,但实际上只有这块地的一小部分收入用于了公益事业,而其中的大部分则被发起人和管理人控制。所以研究历史学只专注于书本就有可能会被欺骗。走进田野、走进历史现场十分必要,很多文字中读不出来的意思,田野的老百姓却了然于胸。学生下到田野中去后会发现,原来社会上的事不纯粹是文字上写的那样。借此他们能够更快地了解社会的运作,然后便能真正读懂文献了。
所以它也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通过传统教学,学生学会了如何读古文献,如何考证,如何找出逻辑关系,再结合实践理解到社会是怎么运作的,教学的效果就呈现了。
记:除了理工科、医科,有些人文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也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那么相比这些学科,历史学系的实践教学有哪些自身的特点呢?
黄: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由学科特点所决定,与其它学科相比肯定存在差异。历史学属于人文学科,研究历史时期的人的活动,历史系的田野实践,主要的出发点就在于理解历史上的人。因此,我们主要考察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和重要的人物,比较重视当地的历史发展的线索,比较重视文献,会努力搜寻当地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献。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当地,也就是历史现场读懂文献。所以做田野调查主要是去找到文献、阅读文献、理解文献,在历史现场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现实社会人群对话,考察历史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最终理解历史。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实践教学,学科理念和目的都不一样,方式肯定也就不一样。
历史学系在全系的范围内实行本科实践教学,意味着全部本科生都需要下乡进行田野调查。调查一般分成四个组,一组做综合性的历史人类学,另三组分别做地方历史文化调查、口述史和文物调查。
记:您上面介绍得非常全面了。那么还想了解一下,历史学系在开展田野调查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的呢?
黄: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村民不配合的情况,但是我们会尝试用各种办法去解决。有些地方的村民很淳朴,向他们借族谱时十分配合;有些地方的村民却不太信任我们,不愿意将族谱拿出来。这时候,同学们的交际能力就体现出来了,有些人找老奶奶,有些人找小朋友,知道在哪里之后再想方设法地去跟他们沟通,让他们逐渐建立信任感,目的也就达成了。迄今为止,这些方法都很奏效。解决这些困难对学生来说,也是对他们沟通与应变能力的考验。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存在畏难情绪。上面介绍过,我们开展田野调查时会分成四个组,历史人类学这组是最辛苦的,愿意报名来这组的人往往也最少。但是大部分真正对此有兴趣的学生,结束时也最有收获。目前历史学系学生田野调查的论文集已经陆续出版了。
另外,目前关于田野调查的时间安排,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之前的田野调查安排在第三学期。学期制调整以后,如何安排实践教学也是一个难题。参与指导田野调查的老师的工作量如何计算,如何让课时和工作量相匹配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人文学科的研究重点是人,所以在这个学科多开展一些和人打交道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