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一词,总是充满魅力又催人奋进。一个人因有了梦想而美丽,一个民族、国家,因有了梦想而伟大。当梦想的光环笼罩在一个民族之上,成为这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一个国家的前进方向的时候,它的力量将以惊人之势迸发而出,并成就一个个可以被冠以“伟大”的奇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沧桑,有过辉煌盛世,也有过波折激荡。正当其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情阐述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作为一个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梦想理所应当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强大梦想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这个硬实力指标上,而应同时着眼于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国梦不能没有文化规约与底气,不能没有文化的境界和品味做支撑。中国梦应该是有文化内涵的梦。
在当今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的发展,能否提供一种新的更均衡合理、更有节制、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能否梳理一种更为高尚、文明、健康、进步的伦理道德标准,能否倡导一种更为全面完整、更为理性深刻、更为公平正义的价值理想?这将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项文化使命。
那么,文化强国之梦的内核应该是什么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炎黄子孙产生了深远影响。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以及萌生最早并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等等无不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永恒光辉。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丝绸、陶瓷、汉字、文房四宝、四大发明还是戏曲、礼乐、水墨画、太极,抑或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礼仪还是“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价值观,都浸染着数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中国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生命和群体人格得以发育、生长的根源,也是这种精神生命和群体人格能够绵延不断、演变发展的取之不竭的资源。正因为有着根源性因素和资源性因素的双重组合,传统文化不仅处处呈现出镌永的历史价值,而且内蕴有实践品格和现代意义。毋庸置疑,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当代文化强国之梦的内核所在。
民族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都将赋予中国梦新的内涵和使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也同样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在实现文化强国之梦的过程中,又应当如何彰显传统文化之光,来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呢?
重视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发掘和创造性的阐释,激发国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是发扬传统文化之光,助推中国梦的重要前提。对待传统文化,近代以来的知识精英,有迷茫彷徨和盲目尝试,有动摇妥协和自我省思,也有执迷保守和悲情殉道,尤其是在如潮袭来的西方文化面前,很多人丧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畏,彻底跪倒在洋人脚下,只知一切惟西方是从,却将自己的精神家园全盘否定、完全抛弃。在近现代以来的各种冲击与激荡之中,中华文化精华并没有被摧垮,反而随着时代发展更显出历久弥新的特质和魅力。历史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珍惜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珍惜和弘扬,并不是守旧复古、回到过去,而应该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发掘和创造性阐释的基础上,并以此激发国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彰显和保持其应有的活力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并在时代大潮中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实现文化强国之梦的不竭动力和发展源泉。
以厚重的传统文化作为支撑,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树立文化自信心,这是文化强国梦的应有之义。文化自信绝非无本之源。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源于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坚定自信,源于对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必要的尊重,也源于对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价值准确的判断和定位,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中国传统文化。有学者指出:“文化强国首先意味着文化的先进性,总是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代表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方向。这种时代的进步体现在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还来自文化深层的力量,它源于历史传统、穿越不同时代,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跨越时代变革中保持自我的标识,它为时代变革提供最基本最稳定的文化认同,是对自身文化的历史传统总是感到自豪和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它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更是是塑造当今文化自信的一个基石。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个土壤的滋润、离不开传统文化合理与积极因素的支撑。只有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才能找到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才能找寻每个中国人筑梦、追梦的内在精神之源,从而树立起文化的自信心。
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遗产转化为现代文明建设的资源,落实为文化生产力,是实现文化强国之梦的重要课题。传统文化并不是死的东西,而是活在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之中。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大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下,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同样处于空前激烈的国内矛盾和国际竞争之中。这些年来的实践,让我们直接而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之下,具有更为突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再度向全世界传播拓展。近年来,我们纠结于文化精品匮缺,文化竞争乏力,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在吃透中华文化精髓上存在亏欠,在传播传统文化精华上存在偏误。正如我们在学习借鉴世界其他文化的时候,不能简单接受、照搬照抄,同样,我们在理解弘扬自身传统文化的时候,也不能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我们必须要在倍加珍惜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与时俱进的梳理与创新,学会运用现代传播方式和手段来进行传承和弘扬。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遗产转化为现代文明建设的资源,落实为文化生产力,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满足并引导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塑造民族新形象,则是历史和现实的迫切需求,也是传统文化研究者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
钱穆先生曾说,对本国以往历史须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如此“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乃这个国家独有的精神遗产,不尊重不善待传统,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谈不上文化发展、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当然要树立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这个文化形象不能与传统割裂,而只能是带有传承色彩的文化面孔。如此,这个文化形象才具有民族性,才能与现代性接轨。只有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激发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开展文化建设,才能全面推动“文化梦”的实现。
每个文化人甚至每个中国人的文化梦想也自是深深依托在中国梦之上的。彼岸风景绮丽多彩,可望也可及。让我们作一名执着而虔诚的行者,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筑梦、逐梦、圆梦,为之而努力,那么我们就将是中华文化魅力大放异彩的助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