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助理梁凌毅教授
在中山大学2022年春季工作会议上,校长高松院士作了题为“以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 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大会报告,提出要总结和传承中大文化,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交叉融合为重点,以院系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为学校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明确了路径。报告提到,要稳步推进学部制改革,以健全学术治理体系、激发院系活力、促进学科交叉;而医学部的组建,是中山大学未来的重点工作之一。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国家指导性意见的颁布,对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
目前,我校医科在基础临床教学统筹、各院系资源整合、不同学院教学质量同质化以及医学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有待优化。医学部的组建有利于保障和加强医学教育的完整性,统筹医科人才培养标准,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有利于统筹医科学术标准与学术评价,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有利于促进和协调跨院系跨学科教育和研究的合作,提高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现笔者从一名从医从教20年的附属医院教师角度谈谈对医学部的几点期待。
一、深挖和使用好学校优质的育人资源
1.中山大学的深厚底蕴,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资源保证。
从广泛面上看,中山大学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多学科平台资源,文理医工农艺学科专业门类齐全,优势学科众多,医学生也可以得到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熏陶。从医科线上看,中大医科有丰富的临床教学资源,包括8个医科相关学院和10家附属医院的资源和实力,有效整合资源,将可以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
2.中大医科的深厚发展史,是生动的教科书。
中大医科有辉煌的历史和传统优势,有一批又一批的“大先生”,比如为消灭血吸虫病做出重大贡献的“送瘟神的专家”陈心陶教授、在地贫取得突破进展的周寿恺教授、提出了鼻咽癌组织学分类的梁伯强教授和麻风病理开拓者秦光煜教授、试管婴儿之父庄广伦教授、中国显微外科奠基人朱家凯教授、中国现代眼科学开创者陈耀真教授等,更有当代抗疫英雄管向东、成守珍等,他们扎根中国大地、矢志不渝奉献自己,这些都是课程思政最生动的素材。
二、医学部从服务国家健康战略需求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
医学部从国家需求出发,遵循医学教育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和创新管理机制,谋划大学新医科学科布局和学科建设。医学教育为当下和未来国家健康需求培养两类人才,一是根据《“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服务于普遍国民健康的医学人才,二是勇攀医学高峰和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领军人才。
1.继续加强既有优势学科,更要大力加强新医科与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建设。
学科布局、培养和管理机制上,基础医学应加强前沿技术领域和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应根据疾病谱的变迁和国家健康需求改变而作出调整,如加强全科医学、儿科学等;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创新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文、医工、医理、医X结合的交叉学科是未来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应成为新医科的重点建设方向。
2.推进医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医学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在不断的思考、探索、质疑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实现新突破,产生新创造;必须在真实世界里采取有效行动、知行合一。因此,“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非单纯传授知识和技术。
医学融合了科学、哲学、人文等多学科元素,应加强医学史、医学人文、逻辑学、科学写作与表达、法律等方向的通识课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接班人。
3.加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融合。
建立基础和临床导师库,根据专业需要结成“对子”,开展实质性教学和科研合作;通过临床与基础融合的“整合”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知识。
4.做好本科、研究生、毕业后教育的衔接。
不同阶段教学内容和要求应有差异、衔接和递进。本科生侧重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硕士生侧重本专业临床基本技能、岗位胜任力和基本科研思路和方法,博士生侧重科学思维的培养和系统的科研训练。
三、建设高质量医科师资队伍
积极探索医学人才分类培养和评价机制,按教学、医疗、科研不同专长与侧重,进行医教、教研、医教研等人才分类并给予不同的评价要求。发挥大湾区优势,面向海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重点引进基础医学和交叉学科人才,建立目标导向的高水平、国际化、精准引进人才机制。坚决破除“五唯”,突出教书育人导向,突出创新质量和价值贡献,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学术价值与贡献、学科和社会影响力的长周期综合评价。
时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大学同心同向同步同行,积极参与医学部的建设,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稿终审:中山眼科中心 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