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2022春季会】构建“四学一体”高质量内涵式助学育人模式

稿件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 作者:李颖 编辑: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08-18 阅读量: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学业与职业发展办公室 李颖

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并作出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战略布局。作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双一流”高校,中山大学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贡献中大力量。

学校2022年春季工作会议上,高松校长指出,未来将继续回归大学的育人根本,把握住机遇,立足湾区,守正创新,稳步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在大会报告中,高松校长围绕人才培养主题,强调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高松校长的报告精彩深刻,指出了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是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强调了人才培养理念核心是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

近年来,我校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我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其中,超过七成的毕业生选择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超过七成的毕业生在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就业,选择深造的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加。

然而,在职业发展体系和学业预警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在学校春季工作会议精神指导下,我们应进一步增强学生资助管理、学业发展管理、职业发展管理等体系合力,构建助学、奖学、促学、升学“四学一体”内涵式发展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人才。

一、精准助学,以奖促学,形成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保障学生在校生活,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奖、助、勤、贷、补、减免等齐全的资助项目。其中,助学项目40项,使得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获得资助,覆盖学生所需学费和生活费。如果学生患病或家庭遭遇突发困难,还有专项补助帮扶。奖学金项目90项,每年奖励约1/3的全校本科生,奖学金是对学生勤奋求学优秀表现的肯定和鼓励。除此之外,学校还设立升学奖学金等专项资助,支持学生专注学术,追求卓越。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升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形成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一是加强以奖促学宣传力度,选树“三力”优秀典型,创新宣传方式,扩大辐射范围;二是推进建章立制工作,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修订完善管理办法;三是加强工作规范管理,通过工作培训、业务指引、开展调研等方式,加强资助指导和监督。

二、主动促学,指导升学,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学术成长

近年来,选择深造的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加,整体升学质量明显提升。2021届国(境)内升学的本科毕业生中,升学本校的占65.58%,去往其他“双一流”高校和重点科研院所的占28.28%。2021届国(境)外留学的本科毕业生主要去往世界知名高校留学深造。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专注学术、追求卓越,推动学生学业发展和学术成长的体系化建设,为培养具备“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工作机制服务,一是加强教务-学工等部门联动,进一步完善学业预警机制;二是推动各院系结合专业学科特点,进一步完善学业发展中心建设;三是整合相近学科院系资源,进一步发挥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的积极作用,指导院系做好学业帮扶工作。

三、多维发力,提质增效,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学校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注重从加强组织领导、拓展就业岗位、强化思想引领、实施就业帮扶等多维发力,提质增效,努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2021届毕业生73.30%选择粤港澳大湾区就业,77.52%在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就业。

为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人才,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提升:

一是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力度。继续优化开展毕业生就业需求情况调研,利用数据科学指导院系工作;推动院系打造更加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开展更加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活动;依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协会三校区五校园分布优势,开展校级层面职业发展支持活动。

二是强化资源挖掘拓展就业岗位。将实习实践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开发更多实习实践岗位,推动更多毕业生通过实习实践实现就业;加强用人单位回访力度,尤其要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单位的联动,充分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加强沟通合作,打造“订单式”培养方式,输送专业性人才,最终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就业。

三是深化重点就业领域引导工作。推动院系落实重点就业领域引导工作“六个一”——提交至少一篇基层毕业生事迹、组织至少一场基层就业政策宣讲会、组织至少一场就业指导宣讲会、举办至少一场基层毕业生经验分享会、举办至少一场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就业经验分享会、编制一份具学科特色的重点就业领域引导单位名录。

文稿终审:党委学生工作部 钟一彪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