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工程实验人员 马雨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基于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其中评判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是创新能力,而评判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能力,首先必须评判博士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因为博士生教育是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阶段,其人才培养的目的不是只会吸收旧知识的积累型人才,而是具有对增量新知识输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对博士生人才培养提出了知识贡献的新要求,这是时代赋予博士生培养的历史使命。
高松校长在2023年春季工作会议中提到,我们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博士生教育是教育金字塔的塔尖,是最高层次教育,博士生是经过一层一层地淘汰最终选拔出来的高层次人才。按照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所有合格的博士毕业生都应该是具有创新能力而且在科研中已经做出了创新的专门人才。但是,现实的博士生教育与培养目标还有差距,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博士生培养制度,改善培养环境,让更多的博士毕业生能够达到拔尖创新的高度。
从高校培养博士生的目标来说,创新能力是其学习结果输出的核心要素,也是衡量其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同时,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也是博士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求。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等良好品质的博士生,才能成长为适应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从目前博士生创新能力的现状来看,还存在创新意识不足、科研成果创新性较低等诸多问题。对于博士生而言,其创新能力是创新个体、创新行为和创新环境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也是其努力将新的构想或问题解决方案诉诸于实践的能力。从其具体表现来看,它是指博士研究生为了适应社会进步、知识创新与自我发展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开发已有的知识、技能和内外条件,创造出有价值的思想、观点、理论、方法、技术、工艺和产品等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如对知识发展做出贡献、找出知识之间的关联,或清楚的研究方法、明晰的概念框架、明确的研究设计、准确的研究方法等。解决目前存在的博士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与挑战精神参差不齐,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不健全,博士生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和指导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需要加强制度的构建,从而不断加以改进。包括鼓励跨学科的课程学习;强化创新导向和压力传导;提升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和指导能力,规范和强化导师的督导行为;构建全方位的评估体系,建立预警机制、完善过程管理等。
其中,跨学科课程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相比于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规模相对较小,学生自主性较强且已出现研究方向的高度分化,因此他们更有条件和必要获得充分的课程选择自由度。同时,跨院系、跨学科的选课自由也是保障其跨学科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目前有不少博士生反映选课自由度不够的问题突出,如“必修课的帮助程度因学生具体的研究方向而异,部分必修课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差太大”,“我们的研究课题窄且深入,应增加选修课占比”。可见他们急需根据自己个性化的研究方向自由修课,使课程精准地服务于科研。通常来说有两种方式为博士生提供跨学科的课程资源,一种是专门开设跨学科类课程,一种是修读主修学科之外的多个学科课程。开发独立的高质量跨学科课程固然是增强课程教学跨学科性的必要举措,但组合模式下的多学科课程学习同样是一条有效路径,由于可以直接依托现有的各院系课程资源,对于我校这种跨学科课程建设的综合性高校而言更具现实可行性。支持博士生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和学习跨学科类课程除了能拓宽其知识面之外,由于修读这类课程的同学很可能来自多个学科,因此它还能促进不同学科博士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当前的人才竞争中,高端人才的创新素质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博士研究生评价指标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不断促进博士研究生将创新知识和创新实践转化为创新成果,是我校应该着重关注的方向。因此,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博士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仅仅将论文与专利成果作为考核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同时,应关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提升,采取相应举措,提升博士生的整体创新能力。
文稿终审: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靳祥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