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学习贯彻2023年春季工作会议精神的一点体会

稿件来源:历史学系 作者:任建敏 编辑: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08-10 阅读量:

历史学系任建敏副教授

4月8日下午,中山大学2023年春季工作会议在珠海校区召开,大会主题聚焦“研究生培养”,这是高松校长上任以来第三次将学校春秋季工作会议主题聚焦在“人才培养”上,足见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高松校长在大会主题报告中提出,研究生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创新要素、创新资源高度汇聚的天然优势。在世界创新竞争、人才竞争新趋势下,我们如何在新时期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胸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大地,奋进世界一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大家需要持续深入思考的问题。

身为一名青年教师,工作在研究生培养的第一线,对于高松校长的讲话与要求,自己深有感触。中山大学在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上责无旁贷。目前,中山大学在研究生培养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制度。如对研究生有多层次的奖助金制度、助教制度,还有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外审、正式答辩等全流程管理。在我看来,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成熟的研究生培养及考核制度。

就历史学的研究生培养而言,当前面临的情况是培养周期进一步拉长,尤其是博士培养,往往四年制的培养周期要拉长到五年、六年甚至七年。其中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当前学科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剧,越来越“卷”。另一方面,大概也要从培养机制上进行调整。据我个人的了解,难以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计划的学生,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是论文选题一直不过关,不足以支撑其完成一篇博士论文的基本要求。第二种是没有兼顾平衡好发表“小论文”和撰写学位论文的关系,“小论文”迟迟发表不出来,也影响到了学位论文的撰写进度。第三种是心态问题,在进入博士学习阶段前对博士论文写作的难度估计不足,在博士阶段一步慢,步步慢,一延再延,即便在学业最长期限前勉强把论文写出来了,也已经来不及好好打磨,质量也不一定过关。我想,以上问题,恐怕不仅仅是历史学一个学科的问题,可能是很多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所会遇到的问题。

如何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真正做到高松校长提到的“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关于这一问题,相信学校各部门以及各位老师已经有不少很好的见解,我在这里只能是抛砖引玉,班门弄斧,提几句献芹之论。

一是结合学部制改革探索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考核机制。由于学科特性不同,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教学科研关系也有很大差异性。结合当前我校推行的学部制改革,可以将研究生培养的自主权进一步下放到各学部,让各学部指定更加符合相关学科培养规律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如人文学科与理工科的差异性就很大。理工科老师,对于招收研究生非常看重,因为研究生的工作,往往是其研究课题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人文学科往往不一样,人文学科的师生关系,更像传统的“师徒制”。人文学科更多的是需要导师因材施教,手把手“传道受业解惑”。但是,导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为了完成聘期考核要求的工作量,不得不多上课,多指导学生,同时还要兼顾自己的科研任务,用在研究生指导的时间自然也会被挤压(当然,也有不少老师宁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也要把研究生指导好)。所以,针对不同学科,研究生指导的方式以及评价方式,也可以在学部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和调整。

二是对研究生的考核要宽严相济。当前评价体系里面,自从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后,“破五唯”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如随着科研队伍的日益壮大、核心期刊数量总体不变的情况下,青年教师职称评定和博士生毕业论文发表的要求更是“水涨船高”。不过,在“破五唯”思想的指导下,已经有部分“双一流”高校已经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要求,这个也许也会是我们学校未来改革的趋势。但另一方面,与“破五唯”对核心论文发表要求的“宽”同时的,应该伴随着的是对研究生科研水平与质量的进一步的“严”。当前,越来越严格的论文外审、抽查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检查机制。而学校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也增加了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等筛选机制。不过,有时候会因为种种原因,相关的筛选机制不一定及时发挥作用,所以还会导致长时间延期的情况出现。对此,也许要探索更加有效的考核机制(如增加匿名评审环节等),以免导师因为碍于“面子”或者不忍心的原因,难以做到“严进严出”。

文稿终审:历史学系 柯伟明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