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与科研秘书 方媛
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这标志着研究生教育改革进入了新时期,有了新要求。过程管理是对研究生培养工作全流程、全环节、全方面的管理与把握,贯穿研究生培养始末,体现着学院对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方向调控与全面策动的能力。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自2019年成立以来,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过程培养贯穿研究生培养始末。通过建设思想阵地、完善课程体系、科研实践培养、革新奖助金体系,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深耕研究生培养“责任田”,高效赋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筑牢思想阵地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构建“三阶段,多手段”的引领体系,入学前倡导“五维联动”研修计划,入学时开展硕博导师见面会等多类型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入学后全方位强化红色微电的文化浸润,赓续微电红色基因。100%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保证课程教学与思想教育同向同行。全面加强学风建设,构建学院行政队伍全覆盖巡课制度,开展“停机坪”行动,打造高效专注的课堂氛围,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致力于培养更多学术思想活跃、具备国际视野的综合性领军人才。
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
为了充分发挥学院的学科优势和创新活力,践行“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的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学院结合学业需求,有计划、有目标、有特色地设计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涵盖集成电路全方面研究领域,开设3门次本硕贯通课程,2门次行业共建课程,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打造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严格把关培养过程,针对研究生开题等重要培养环节实行全过程管理,四年来共完成120人次公开答辩,对未达到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严格实行分流管理。
加强科研实践培养,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为增强研究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使研究生培养与行业前沿需求接轨。学院秉持“红色、专业、高效”的人才培养理念,创建“行业前沿课-校内科研实验平台-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三维研究生实践创新培养体系。以“创芯论坛”为牵引,将前沿专题讲座请进校园,打造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化学术交流平台。推进实验平台建设,配置完善的集成电路工艺链条,形成“3+5+3”的三级联动科研平台格局,为教学到科研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瞄准区域经济发展,以联合培养基地为纽带推动校企双向奔赴,要求研究生100%参与科研实践,共计参与50余项,主动选派国家专项联培计划研究生5人次,聘请30位具有丰富行业产业工作经验的校外导师队伍,共同探索人才相通、学生共育、技术共享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力求紧扣时代进步脉搏、紧跟前沿技术发展、紧随产业行业所需,深入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学院将继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依托科研项目,加快建设联合培养基地,改革专业学位评价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在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在国家赛事及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中脱颖而出。例如,硕士生吴洲杰、吕耀阳、李萍斩获2022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二等奖;陈洋、吴志勇、卢子扬等10多位博士生接连在多个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重要科研进展。微电学子致力解决国家集成电路核心领域“卡脖子”技术,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重视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全链条支撑保障
为了进一步落实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正向激励机制、即时反馈机制、高校毕业生促进就业机制,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推动全面优化奖助体系、研究生导师培训体系、就业指导方略。
全面革新奖助体系,设立“建星创芯人才发展基金”及“美佳音奖学金”,专项奖励有突出教学、科研贡献的师生,累计奖励78人次,共计50万元。
加强现存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遵循“严遴选、强培训、重考核、动态管”的机制,建立“学校主导-学院主责-导师参与”的研究生导师培训体系,四年来,学院主导各类教师培训30余次,坚决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营造“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研究生培养环境。改革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方案,将导师的研究生指导数量与教学、科研成效挂钩,有效激发导师队伍活力。
遵循“从行业需求出发、从社会需要出发”的就业指导方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2022年首届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100%,集成电路领域就业及深造率79%。
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重视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及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技术,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明确“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深化改革研究生教育体系,全面融通资源禀赋及学科优势,着眼研究生培养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时期学院也将会不断开拓发展新局面,以乘势而上、不懈奋进的姿态继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文稿终审: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靳祥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