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南校区文科楼召开研究成果发布会,发布 “2020-2021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此次活动是研究院连续第六年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并发布相关研究成果。
发布会
中山大学副校长、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理事长李善民教授表示,自贸试验区既要为国内改革探路,又要承担对外开放的压力测试;既要加强改革创新系统集成,也要统筹开放和安全,并及时总结经验并复制推广,发挥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符正平教授代表课题组介绍了“2020至2021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相关情况。制度创新指数包括“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改革创新”、“政府职能转变”、“法治化环境”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57个三级指标,评估对象是全国54个自贸试验(片)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客观全面地反映各地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水平,从去年开始将增加省级的指数排名。
指数评价测度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四个渠道:一是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建设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资料文献数据库”;二是研究院研究团队到全国自贸试验区进行实地调研,与各地自贸办、管委会官员和企业代表座谈,获取的一手资料和访谈记录;三是评估过程中向全国自贸试验区管理部门征集的补充材料;四是全国高校和相关领域社会智库等的研究报告。
本年度由于自贸试验区扩区,新加入了北京、浙江(杭州、宁波、金义)、安徽、湖南等片区,评价对象总计54个。根据本年度的计算结果,全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平均得分为75.84分,相比去年(75.13)略有上升。按照得分进行排名,上海(浦东)、前海、南沙、上海(临港)、厦门,位列全国前五位,成都、重庆进入全国前十,表现依然抢眼。估计受疫情影响,武汉的得分有所下降。本年度表现“亮眼”的片区是四个“新晋”片区——北京、上海临港、杭州、宁波。第一、二批次自贸试验区的排名基本上稳定,以上海和前海为代表的中国最开放、最发达的地区一直是引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的风向标。第三批+海南(第四批)自贸试验区中,成渝两地自贸试验区一直表现比较突出。成渝经济圈,已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最重要的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第五批自贸试验区中,江苏自贸试验区“一马当先”,这是其既有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的结果。第六批自贸试验区表现的显现出“两极分化”。上海临港和北京“一骑绝尘”,即使在全国自贸试验区范围内也不落下风。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扩大开放进程的持续推进,全国自贸试验区的分布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化。国家批准增设上海临港自贸片区(120平方公里),以及同意浙江舟山自贸试验区扩区至宁波、金华与义乌片区,自贸试验区网络结构日益形成。对全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开展“省级维度”测度,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自贸试验区整体改革与创新能力情况。
此外,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李胜兰教授介绍了本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蓝皮书的主要内容。蓝皮书分为全国编、专题编、区域编、附录四个部分。全国编收录2020-2021年度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的完整榜单和详细分析。专题编分别就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政策和制度体系研究、自贸试验区加速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的创新机制设计、优化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功能布局研究、关于“一带一路”自贸区网络及重点园区发展的观测、对标RCEP最高标准以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制度创新网络构建视角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研究、中国自贸区(港)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统筹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等主题开展理论分析,结合实践,提出改革创新方向。区域编从全国自贸试验区中选取7个片区(上海、广东、浙江、陕西、海南、广西、黑龙江)重点介绍一年来的改革创新情况,结合每个自贸试验区的使命与特色,分析深化改革方向。蓝皮书将于今年11月正式发布。
原文链接:https://wap.gmdaily.cn/article/340048ea65874a979a5e5422c21fa8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