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的最新统计显示,2003年1月至2013年2月间,中山大学在15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总被引次数进入全球前1%,仅次于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并列国内高校第2位。这15个学科领域分别是化学、临床医学、物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工程学、植物与动物学、环境/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与行为科学、数学、微生物学、农业科学和社会科学总论。ESI数据库共22个学科领域,目前我校15个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1%,已超过ESI数据库学科领域三分之二。
同时,在近年的学科建设中,学校继续保持高水平论文总量的持续增长,着力提升论文质量。在前沿领域发表顶尖水平的论文以及高被引用论文是体现原始创新力和学科核心竞争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通过此次统计分析看到,学校优势学科覆盖面不断拓宽的同时,论文的质量始终保持稳步提高的态势,优势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据统计,学校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为8.29,比2012年同期统计提高了7.8%,在国内高校排名第5位。
ESI数据库是由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我国教育界日益重视ESI数据库的统计结果。2010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985工程”二期国家验收会上指出,ESI是衡量学科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和依据。2012年,在教育部和财政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1计划”),明确将“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依托的主体学科原则上应进入ESI学科排名的前1%”作为硬性条件,列入“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的申请条件。可以说,国家已将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定义为在国际上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
当前,学校正在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进,以这一目标来衡量,进入ESI全球前1%仅仅是优势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新起点。在此基础上,学校将继续鼓励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顶尖水平的论文,更加注重以争创国际一流为目标,促进优势学科质量提升,大力推动已经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水平再上新台阶,大大提升学校的原始创新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